首页

灵魂救赎女王黄金直下

时间:2025-05-28 10:51:57 作者:甘肃民勤“浊水变清 漫灌转滴”重塑沙漠绿洲灌溉格局 浏览量:97701

  中新网4月10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日上午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介绍。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在会上表示,山东是全国第一个部省共建交通强国省域示范区。近年来,山东加快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4月10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山东省副省长范波,山东省副省长宋军继,山东省发改委主任孙爱军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介绍,并答记者问。 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

  铁路方面,“轨道上的山东”提速建设。

  省内,高铁网络持续加密,近三年建成5条高铁,济南青岛高铁每天开行145列、实现“公交化”运行。

  省外,高铁出省通道达到4个。目前还有7条高铁在建,全部建成后,山东高铁总里程将突破4300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铁”,出省通道达到7个。

  货运铁路方面,“四纵四横”骨干货运铁路网不断完善,总里程达到5018公里,干线全部实现电气化。

  公路方面,城乡公路网日益织密。

  近两年,建成通车高速公路14条,开工建设33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400公里,六车道及以上占比36.6%。

  全国首条零碳智慧高速“济潍高速”建成通车。农村公路网规模达26.4万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户户硬化路”。

  机场方面,机场群建设扎实推进。

  建成投用4F级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烟台机场二期建设完成,济宁大安机场转场运营,济南机场二期加快建设。

  下一步,山东将继续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计划完成交通投资3250亿元。

  一是加快构建交通运输大格局。山东北依京津冀,南联长三角,东邻日韩,西接“一带一路”,具备构建互联互通大通道的天然条件。山东将按照“畅通通道、织密网络、建强枢纽、优化升级”的思路,积极构建“四横五纵沿黄达海”交通基础设施十大通道,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

  山东还将加快推动莱芜至临沂高铁规划建设,这条铁路建成后,将激活包括沂蒙老区在内的山东腹地的巨大潜能。

  二是加快塑造运输服务高效能。完成货运物流体系,深入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海铁联运。今年开行山东中欧班列2300列以上。实施货运铁路“联网、补网、强链”,新改建董家口至沂水等9个铁路项目。

  推行综合运输服务“一票制”“一单制”“一箱制”,促进“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三是加快培育智慧交通新业态。建强山东交通运输智慧大脑,积极培育自动驾驶、港口全自动化作业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场景,为交通发展插上“智慧翅膀”。

  总之,山东将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开路先锋”作用,为交通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

【编辑:王祎】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福建三明:以“三水”机制护航绿水长清

内蒙古是矿产资源大区,是我国重要能源资源基地,煤炭、稀土等21种重要矿产保有资源量居全国首位。但如何在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矿区地质环境修复治理成为一道“必答题”。

南非知名社团呼吁政府加强枪支监管 杜绝枪击事件频发

本次比赛由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和淳安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淳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上海鸿鲸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的(完)

尺素金声 | 9月份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中国经济运行呈现筑底企稳态势

作为宣讲员,最重要是做到三个“立”。第一是“立”足党的二十大报告,当好报告的“翻译官”,不让生硬的文字阻碍百姓对政策的理解,不让生硬的描述阻碍百姓对生活变化的感触,讲清楚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第二个“立”是立足本职工作,将本职工作与民生结合起来,讲好自己的故事;第三个“立”是立足本土故事,茶山有丰厚的人文资源,可以立足家门口的人和事讲好茶山故事,寻求茶山人的共鸣。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让制度“长牙”“带电”,全面从严治党筑牢党的执政根基;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种粮抓粮积极性,“中国饭碗”端稳端牢……解决制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问题,解决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现代化问题,“制度创新”成为牵动改革的“牛鼻子”。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开辟了以“中国之制”推进“中国之治”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福建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举办建校90周年暨闽台医药卫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和平解放后,随着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广大民众的觉醒,改革已成大势所趋。但出于西藏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情况尤其《十七条协议》相关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对西藏什么时候和怎样进行改革等都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